信用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生产不同商品的周期长短不一,资金周转情况也各不相同,客观上产生了商品赊购赊销以及资金借贷的要求。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商品日益丰富,住宅等不动产以及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客观上也要求消费信用的出台。在这种条件下,信用关系便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一种最普遍的经济关系。这时,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信用关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信用活动来保持生产连续进行或扩大生产。政府发行国库券、国债,向企业、个人或其他部门借款,也作为债权人向社会发放贷款,利用信用关系生产公共产品,调控经济活动。 个人一方面通过银行存款或购买企业、政府债券成为债权人,另一方面也通过消费信贷、分期付款等方式获得信用而成为债务人。这些信用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为联结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和一切经济环节的纽带。经济越发展,债权债务关系越紧密,信用越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一旦遭到侵害,就易引发债务危机、信用危机和经济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信用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之所以应当是信用经济,还反映在市场运行机制本身就蕴含着对市场主体的信用要求。价值规律要求人们遵守等价交换、平等互利的原则;竞争法则要求人们树立公平的竞争观;经济交往的复杂性要求市场主体尊重契约和合同。从商品市场的买卖到资本市场的借贷,从要素市场上的交易到证券市场上的支付等等,无不需要因自愿和重复而产生出商业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即商业信誉。因为市场交易具有自愿性,必然要求只有双方都觉得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交易才能进行;因为市场交易具有重复性,某个交易者在某一时刻可能具有欺诈性,但他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和同一时刻再欺诈同一对象,所以出于自我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化,交易者自然要形成一种重信誉的习惯。市场主体只有讲信用才可能获得牢固的伙伴,才可能有品牌形象的树立,才可能进行规模扩张。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已经成为每个企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信用乃是每个企业应当具有的生存理念和经营意识之一。它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资本,是财富,也是竞争力。一个企业,缺少资金可以借贷,而缺少信用,则无人会与之进行交易。古今中外,没有人因无信而长久立足,没有企业因无信而不断发展,没有国家因无信而兴旺发达。总之,人类社会自出现商品交换后,经济领域的信用关系也就相伴而行。当以物易物的交易进化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易之后,随着商品赊销和货币借贷行为的逐渐普遍化,经济信用更成为了社会信用的代名词。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丰富多彩,而所有信用形式的采用和信用工具的使用都是建立在信用提供者和使用者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信用成为了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市场经济也可称作信用经济。 现在大家都在谈“信用经济”,“信用经济”是一个比较时尚的名词。其实,“信用经济”是一个既时尚又古老的名词。早在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Bruno Hildbrand(布鲁诺·希尔布兰德)在以交易方式划分经济时期时就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三个阶段。从理论层面对“信用经济”进行探讨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 事实上,现代的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部门的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依据进行的。而所谓“信用”(Credit)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基础上,使受信人可以在延期支付的条件下,即时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信用”是现代市场发育的基本条件。普遍的守信行为是确保企业交易正常进行,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当然守信也是每一个企业的立业之本。
|